新经济观察丨工信部发文划定智驾能力宣传“安全红线” 专家: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 封面天天见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智驾系统迎来重要拐点。
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介绍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重点关注事项。
对此,专家表示,工信部此公告的发布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监管发文
明确智驾宣传规范
根据该会议公告要求,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事实上,结合近期在智驾领域发生的多起热点事件,行业对这一调控的意图也能揣度一二。公告所传达的细则所针对正是车企 “鼓吹智驾” 的大环境。比如,在车企对智驾系统的宣传中,“自主”“自动驾驶”“智驾”“高阶智驾”“L3级智驾能力”等仍然是高频词。
车企教育市场,也带动了消费者对于各类自动驾驶能力的兴趣快速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含乘用车与商用车)渗透率预计将接近40%,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车时,首先考虑的是用车低、驾驶感受,以及智能化程度。另据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76%的用户认为“高速NOA”很必要,64%的用户认为“城市NOA”很必要,77%的用户认为“自动泊车”很必要。
用户兴趣与车企教育叠加作用之下,因智能驾驶而引发的事故在近期频繁发生,虽然最后常常归因于“大意”;但现实是,在这一社会风险之下,不止是驾驶员,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有可能因智驾带来的“大意”带来影响。
专家解读
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监管重拳出击主要针对近期辅助驾驶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对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整体进行规范。”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其规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宣传规范,防止夸大宣传;其二是智驾能力规范,比如需要人脸识别才能使用,比如静止驾驶辅助状态下座椅平躺调节,比如关注驾驶员运动脱离;其三是收紧OTA审查,即对自动驾驶升级进行严格的审查。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则认为,工信部此公告的发布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规范市场秩序。
他提到,公告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管理及软件在线升级活动的规范。比如,企业需依据相关指南加强能力建设和产品安全设计,对产品及OTA升级活动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对OTA升级活动实施分类管理,要求企业健全安全保障能力,规范升级备案流程,确保升级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此外,公告还明确了企业的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要求企业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谈及此次调控对行业带来的影响,盘和林指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方面能够让消费者和用户对智驾有客观认识,防止危险驾驶行为;另一方面是提高智驾安全性,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企业利用智驾作为噱头,虚假宣传。
在王鹏看来,该公告的发布对智能汽车领域具有三方面影响。首先,将显著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其次,公告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将促进技术创新与健康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该领域,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