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号花招”背后,谁在消耗我们的注意力

“这又是什么新型起号方式?”最近,这句调侃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反映了人们对流量驱动下内容生态的普遍警惕。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内容创作更像一场眼球争夺战,各种“起号花招”层出不穷,大量输出虚假、夸张的煽动性内容或平庸琐碎的浮泛信息。这种现象不仅让社交平台沦为“流量生意”的竞技场,更对信息环境、创作生态和社会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短视频平台上,离奇剧情和夸张表演制造“猎奇”效果;图文平台则充斥着“标题党”和空洞套路。尽管许多内容涉及原生家庭、人际关系、职场压力等深度话题,但创作者往往选择浅尝辄止,表面上探讨社会问题,实则通过夸张的叙事、煽动性语言或刻意制造的冲突,暗中挑动对立情绪。例如,原生家庭话题被简化为“父母皆祸害”,人际关系被刻画成“非黑即白”的对立。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未能引导观众理性思考,反而让复杂问题沦为情绪的宣泄口。观众在短暂共鸣后,往往陷入更深的困惑与负面情绪。这种内容创作,浪费了深度话题的社会价值,也挤占了真正需要理性讨论的空间。
这种流量导向的创作模式也对内容生态造成了破坏。当低质量信息能够轻松获取流量和收益时,原创内容因高成本、长周期和低回报被边缘化,不少创作者选择迎合短期需求,放弃了深耕内容的初心。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稀释了有效信息,使用户难以获取高质量内容,也让平台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同质化泥潭,扼杀了创新与多样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生态正在对中文表达造成隐性伤害。无论是极端煽动还是平庸琐碎,语言的低俗化和快餐化趋势日益明显,导致中文逐渐失去其应有的丰富性与深度,沦为肤浅的消费符号。年轻一代在长期接触此类内容后,表达能力退化,在需要深度思考时力不从心,这不仅影响其文化认同,也对中文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这又是什么新型起号方式?”这句质问,不仅是对内容创作的调侃,更是对当前生态的深刻反思。要扭转这一局面,的确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以有效机制支持优质内容,创作者应回归创作本质,用户则需提升媒介素养,甄别信息真伪,主动拒绝低劣内容。唯有如此,互联网生态才能迎来高质量信息的传播与接收。
(吴雨阳 )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